点击关注 关注我们吧~
以经度与纬度为参数表示地面点的位置,称为地理坐标。按坐标依据的基准线和基准面的不同以及求坐标的方法的不同,地理坐标可分为大地坐标和天文坐标两种。
高程的定义
高程,在测绘学中,指的是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称为绝对高程,简称高程。另一种情况是,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某一假定水准基面的距离,称为假定高程。通俗地讲,高程可以理解为海拔高度,即某点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然而,由于地球表面复杂多变,且海平面本身也会受到潮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一个统一的高程基准面来进行测量和比较。
国家高程基准的建立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高程测量的统一和标准化,各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高程基准。国家高程基准是确定地面点高程的统一起算面,通常以某一验潮站多年观测的平均海平面作为基准面。
中国的高程基准
在中国,高程基准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早在元朝时期,科学家郭守敬就利用海平面对不同地区的地形和高度差异进行了测算,这是中国最早运用海平面作为高程基准的尝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近现代时期的高程基准体系相对混乱。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规范测绘工作,国家开始筹建中国水准原点。经过多轮调查和论证,最终选择在青岛市观象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通过就近引用黄海平均海平面数据,水准原点的高程被精确测算出来,并作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起算高程。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1956年,中国根据青岛大港一号码头验潮站自1950年到1956年的潮汐资料,算得黄海海平面的零点,即1956年黄海平均海平面。随后,引用这个高程基准进一步测得国家水准原点的海拔高度为72.289米,以此起算的高程系统就叫做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这一系统在我国使用多年,为各种测绘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1985国家高程基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观测数据时间跨度较短、未能充分反映我国沿海海面南高北低的倾斜情况等。为此,我国决定重新测定中国整个海域的沿海海面和高程基准。从1976年到1985年,经过长达十年的观测和计算,我国建立了新的国家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这一基准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27年间的验潮资料为基础确定,具有更高的精度和代表性。
高程的测量方法
高程的测量通常采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
· 水准测量:利用能提供水平视线的仪器(水准仪)测定地面点间的高差,通过累积高差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水准测量是精密测定高程的主要方法,常用于建立国家或地区的高程控制网。
· 三角高程测量:通过测量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角,利用三角函数关系推算出两点间的高差,进而求得未知点的高程。三角高程测量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传递高程迅速,但精度低于水准测量,常用于山区或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