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井下三角高程的计算原理,下面以经纬仪测量为例,讲解施测的方法及计算公式。现在三角高程一般用全站仪测取。
经纬仪施测方法如下图所示:

安置经纬仪于A 点,对中整平。在B 点悬挂垂球。用望远镜瞄准垂球线上的标志b 点,测出倾角δ,用钢尺丈量仪器中心到b 点的距离I', 量取仪器高i 及觇标高v。
由上图可以看出,B对A点的高差可按下式计算:
h=l'sinδ+i-v
式中 :
I'—— 实测斜长,基本控制导线应是经三项改正后的斜长;
δ——垂直角,仰角为正,俯角为负;
i—— 仪器高,由测点量至仪器中心的高度,测点在底板时为正值,顶板时为负值;
v—— 觇标高,由测点量至照准目标点的高度,测点在底板时为正值,在顶板时为负值。
当井下经纬仪导线为光电测距导线时,在A 点安置仪器,在B点安置反射棱镜,并对中整平。用测距仪测出仪器至反射棱镜中心斜距I'。,经气象、加常数等项改正后,得改正后斜距I。
A、B两点间的高差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k—— 折光系数;
R——测线处地球曲率半径。
仪器高和觇标高应在观测开始前和结束后 各量一次(以减少垂球线荷重后的渐变影响),两次丈量的互差不得大于2mm, 取其平均值作为丈量结果。丈量仪器高时,可使望远镜竖直,量出测点至镜上中心的距离。
三角高程测量要往返进行。相邻两点往返测量的高差互差不应大于(10+0.3l)mm(l 为导线水平边长,m);三角高程导线的高程闭合差不应大于±100 √Lmm(L为导线长度,km),具体要求参加现行规范。 当高差的互差符合要求后,应取往返测高差的平均值作为一次测量结果。
闭合和附合高程路线的闭合差,可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复测支线终点的高程,应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高差经改正后,可根据起始点的高程推算各导线点的高程。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