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浪潮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一些潜藏的风险也在悄然靠近。如今,测绘技术深度融入生活,从手机定位到各类地图应用,看似平常的操作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危及国家安全的巨大隐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测绘泄密风险,帮大家擦亮眼睛,守护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安全。
“众包测绘”:诱人奖励背后的陷阱
近年来,“众包测绘”逐渐兴起,打着高效、低成本的旗号,吸引了不少人参与。简单来说,它就是把测绘任务分解,借助众包平台招募大众完成,再整合大家采集的数据。这种模式在推动地图更新、提升数据采集效率上确实有优势,但背后的安全漏洞却不容忽视。
大家还记得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境外地图公司事件吗?他们在网上售卖“行车记录仪”,声称用户开车“点亮地图”就能得虚拟币奖励。不少人被这轻松赚钱的噱头吸引,却没料到,这些设备采集的地理信息被偷偷加密传输到境外,危害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安全。全国有60多人中招,涉及15个省份,甚至还有保密工作人员也不慎落入陷阱。这可不是个例,城市网格化管理、物流外卖数据库更新等场景中,“众包测绘”行为屡见不鲜,手机定位、社交媒体打卡、无人机拍照录像等,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泄密的渠道。
无人机测绘:“自由飞翔”的潜在危机
无人机在测绘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慧城市建设、矿山资源开采都离不开它。但随着需求增加,问题也接踵而至。河北省廊坊市就发生过这样一起案件:某单位委托测绘公司进行无人机航拍,测绘公司却指派没有资质的林某作业,林某不仅未申请飞行空域和航拍计划,还擅自操作组装的无人机进行测绘,最终被空军雷达监测发现。这一行为不仅给国防战备资源造成了损失,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法律制裁。
现实中,部分“飞手”为了图方便,航拍时不申报空域,或者在申报未获批后,通过网上的破解技术“黑解”无人机,让其能在禁飞、限飞区域随意飞行且不记录飞行轨迹。这种行为不仅违反规定,还让监管变得困难重重。而且,测绘市场高额利润吸引了大量非专业人员涌入,他们缺乏资质和数据保密意识,随意存储、传输测绘成果,给国土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科研项目:别被“学术合作”蒙了眼
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或基金会,也盯上了我国丰富的自然保护区资源。他们打着“项目调查研究”“生态治理保护”的幌子,在我国重要自然保护区非法采集地理、气象、生物等敏感数据。比如,有自称外国教授的人,在我国某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林场安装仪器设备,建立观测试验场,大量采集敏感数据;还有外国高校联合境外非政府组织,与我国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单位开展所谓“项目合作”,用利益拉拢我方人员,窃取保护区核心敏感数据并传输到境外,严重危害我国生态安全。
我国重要自然保护区的这些基础数据,是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数据安全的宝贵资源,未经审批非法采集和跨境传输,就是在损害国家利益。
如何防范测绘泄密风险
面对这些潜在的测绘泄密风险,咱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我国实行测绘资质管理制度,大家要牢记,在标注“军事设施”“重点工程”“不允许拍照”的区域,千万别拍照录像,发现可疑人员及时报告;对于网上那些有偿“点亮地图”、看似诱人的“科研合作”,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别因一时贪念掉进违法陷阱。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传感器”,日常行为可能产生大量数据。只有提高安全意识,认清潜在风险,才能共同筑牢国家安全防线。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守护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不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